就在五一小长假的末尾,一段男司机逼停女司机后当街暴打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中,男司机的暴怒与疯狂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女司机的惨痛遭遇很快博得众人同情。但事情的随后发展却有些出人意料,详情的曝光与后续展开可谓一波三折,数度出现“反转”,舆论场中的价值碰撞也颇为引人深思。
从男司机车上的行车记录视频中可以看到,被打的女司机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造事故,期间,双方都有互相喊话的举动,疑似斗气。转折由此开始,不少有车族对女司机随意变道、“别车”的驾驶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对男司机的愤怒颇有共鸣,认为其打人之举实在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甚至大声叫好,声称若是自己遇到也一样想“教训”这样不好好开车的司机。一些网友还对女司机进行了人肉,晒出了她的身份证,甚至连她2013年至今的开房记录也挖了出来。
女司机被打事件很快成为行车话题的导火索,人们纷纷晒出在生活中看到、遇到的违规变道、超速、加塞、开大灯、乱按喇叭、车窗抛物等各种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与恶习,在网络平台和各自的线上圈子里抱怨吐槽,痛陈遭遇奇葩、极品司机的经历。如果说女司机的遭遇只是极端个例,但如此的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行车文明的现状,也集中表达了人们对良好驾驶习惯的强烈呼吁。
“有车族”的大量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客观上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涉及人与车、车与车等复杂的关系局面。过去,行人走人行道、汽车红灯停绿灯行等都是常识,在交通法规的基础上,人们也有一些基本的安全与礼让原则,也有更高的文明要求。现在,很多人成了车主,也许驾驶技术不成问题,却不一定能够自觉地遵守公约,更谈不上“有风度”地文明驾驶。有种说法在网上让很多车主深有同感,那就是一旦人开车,就变得易怒暴躁,即使明知不对,也难以克制冲动,动辄与其他车辆争抢斗气。
车与车怎样打交道或许是新领域,但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在一条路上步行、骑自行车还是开私家车,都绕不开一套相应的规范,也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包容。在有了汽车这样速度快、能量大的工具的背景下,冲突也意味着更大的破坏力与伤害隐患,很多都起因于不良的驾驶习惯,却酿成惨重伤亡。对于遭人厌恶的行为,人们又往往倾向诉诸于肉体或舆论的暴力,对不择手段的“训诫”不文明者大加赞赏 ,不惜用违法来践行所谓的正义,这样的反应模式几乎可以用在各种社会争议大的热点事件上,走不出用不文明强求文明的死结。
人们向往文明,但在实际中,很多人总对别人很苛刻,对自己过于宽容,急切盼望坐享文明带来的利好,自己却不愿身体力行。随处可见的车身宣言标贴,“小心新手”、“别追了,哥已经有主了”之类的俏皮话比比皆是,无伤大雅的戏谑之下,大多是自我要求谈的少,请求别人包涵的意味多,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比较普遍的社会心态。文明是一种高要求,但绝非遥不可及,其生长需要所有人的主动参与,贵在形成一种宽容友好又互相督促的积极氛围,最终营造出人人受益的良好大环境。(长江日报-长江网 李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