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市人民政府市长、市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万勇带队调研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在东西湖区召开市“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瑞峰主持,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陈邂馨,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广鸣、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梁茜,市政府秘书长刘志辉,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忠军、杨相卫以及市网信办、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建委、市商务局、市地铁集团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网信办、市国土规划局、东西湖区等的“基地”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以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设一流网络安全学院方案,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在中央网信办的指导下,我市以全球视野、国家使命不断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正式批复“基地”一期4平方公里概念规划,编制完成一期控制性详规以及二期概念规划。二是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规[2017]4号),积极为网络安全企事业单位和机构落户提供了“最新、最特、最优”的政策支持。三是积极实施“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市、区财政各落实2000万元资金进行专项支持,成功举办两期“国家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培训班、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会议周”等活动,成功获得2018年“国际网络安全标准会议”承办权。四是完成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工作方案,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做大基金规模。五是加速落地重点项目,除签约落地的网络安全学院共建项目、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工业物联网安全等项目外,国盾量子与三江航天集团已确定合作在“基地”建设量子保密通信攻防实验室(平台);中科曙光拟在“基地”投资10亿元,建设网络安全公司总部及网络安全研发基地;美国思科公司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部署国际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平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拟在“基地”建设全国测评副中心;启明星辰、中软国际、浪潮、阿里巴巴、安恒信息、强韵数据、杭州美创、蓝盾网络安全学院等项目已达成共识,可近期签约。六是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面积173亩)已完成规划设计、地勘、退地拆迁等工作,正在试桩施工;孵化中心及配套项目(面积148亩)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批、设计招投标、红线范围内退地拆迁等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已租用融园国际7200平方米写字楼并装修完毕,为企业提供过渡办公场所,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另购买一栋2万平方米办公写字楼,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七是加快推进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均已完成一流网络安全学院规划方案编制并组织了专家进行多轮讨论和修改完善,目前已通过校级层面审议上报中央网信办和教育部。
会议原则通过“基地”一期控制性详规和二期概念规划,要求按程序开展网络安全论坛永久会址用地规划调整工作;支持建设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创办网络安全职业技术学院;明确由市网信办和东西湖区负责,聘请专业团队制作“基地”电子沙盘;积极对接中央网信办和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尽快签订《“网络安全万人培训资助计划”备忘录》、《关于建设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武汉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等。
万勇市长高度肯定“基地”建设进展。他说:“基地”在15个月的时间里,从提出申请到国家获批,再到今天的建设成果,实属不易。市网信办和东西湖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等不靠,一直紧锣密鼓地加紧推进各项工作。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是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的战略布局,是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信心。
第一,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在国家重视、社会支持、市区联动、多方配合的情况下,“基地”起步快速,势头良好,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基地”投资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七个加快”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且完成情况较好。
第二,科学规划,系统推进。一是做好空间规划。按照“建设一期、启动二期、研究三期”,总规模不小于40平方公里的原则进行布局;二是做好专业协同。要做好“基地”的水系水体、绿楔湿地规划,同步考虑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做到低碳城市、绿色建筑。按照全球最高的标准建设“基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做好与空域规划的对接。三是做好规划衔接。各项重要规划由领导小组初步研究、确定方向,重大规划还要上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再按照技术审查、行政审批的程序报批。
第三,争分夺秒,追求唯一。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按照“更高、更快、更优”的要求建设“基地”,使之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各相关单位要争分夺秒,严格按照本次会议精神抓好工作落实。